2017年末重磅影展 | 朱宪民&王玉文《兄弟》摄影展
存放大时代秘密的影像
策展人语
一
农民和工人,是中国最重要的群体,是这个国家生存的底气。
朱宪民、王玉文的父母就是农民、工人。朱宪民17岁前从未离开黄河边,王玉文18岁开始当拣煤工。
拿起相机后,两人各自只做了一件事:
朱宪民记录了中国最重要的一条河流;王玉文在东北煤矿、厂房、船坞中留下足迹。
他们的艺术初心完全从内心体验出发,只拍摄与自己命运、经历、精神有关的事物,竭尽全力,从未分离。
朱宪民一生没有拍过自己的父亲母亲,他镜头中所有妇女都是母亲,所有男人都是父亲;
王玉文也从没机会拍过自己的父母兄弟,他镜头中所有人都是他的亲人。
当今世界文化特征之一是在他者中寻找自我,而朱宪民和王玉文,则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寻找自我。他们拍摄的是他们从小就熟悉的实实在在的人和生活,那些恰恰拥有人类品质共同的记号。
他们的照片,存放着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初中国农民和工人的秘密。那些面孔,唤起我们对同胞的崇敬、理解和牵挂。
朱宪民、王玉文的影像是经典的纪实摄影标本。多年以后,这些影像还会成为珍贵文献,言说历史,并被历史继续定义。
而两位摄影者,只承认自己是特殊行业的劳动者,认为其作品既不能醒世又不能劝化,顶多给将来留下探讨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工业中沉浮的百姓命运提供佐证。
二
早几年,陈海汶请朱宪民、王玉文和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活动。同住在一个小院。
早晨7点,就听见有人唤我名字。一看,朱宪民、王玉文正端坐在大树下喝茶。我过去时,茶水已淡。
我问:“起这么早干什么?”
答:“聊天啊!”
问:“哥俩常常见面,还没聊够啊?聊什么呢?”
答:“彼此提醒啊!”
问:“提醒什么?”
答:“提醒对方哪些要坚持、哪些要放弃;哪一步迈的太大、哪一步没跟上;哪些热闹别掺和、哪些寂寥并不是坏事;不要忽略对哪位朋友的关注、哪些瞬息万变的玩意儿可不能耀花了我们的眼……”
据说,两人30岁左右相识,每次见面最重要的事就是“彼此提醒”“彼此疗救”。我认识他们20几年,只见他们埋头做事,提携他人;对世事细细洞悉、深深体味,安稳处世,岿然不动。
即将到来的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剧变,无法言说。我常常庆幸能与朱宪民、王玉文先生共同感受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变迁,并在这段浪涛滚滚时代中并肩前行。时代的阵痛带给我们无比鲜活和动人的生活经验,也带给我们共同的庆幸与隐忧。
三
两个”兄弟”,用四五十年时间记录了中国工人和农民——这两个巨大的“兄弟”群体。
这就是我们要做这个展览、并把其命名为《兄弟》的原因。
陈小波 2017-12-26
朱宪民
我的照片里很少有丑陋的人,因为我把他们当成我的父母来拍,当成我的兄弟姐妹来拍。
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要忠实于变革的真实,他的时代符号一定要反映这个时代80%人们的生活常态。
我离家时父亲说:儿子,不要犯法,不要坑人。这两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我跟着中国摄影经历了一个个曲折,重新出发时,我选择了我最有感情最熟悉的土地和人民。
——朱宪民
点击查看大图
王玉文
我是工厂大院里长大的,我有责任拍下工厂。
我们摄影人如果不记录这个时代,就没法让大家去记住这个时代,以及曾为这个时代做出牺牲的那些人。
工业摄影我不太强调刻意的形式感,拍纯形式的东西说明你对工业理解得还不够。
我拍的每幅照片里都有人。我承认自己关心他们,胜过那些冰冷的机器和安静的场面。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尊敬。
——王玉文
点击查看大图
参展作品
朱宪民
1963年,河南。黄河大堤的冬天。
1976年,山东。收工。
1977年,山东。赶收小麦的一家人。
1980年,山东。黄河渡口。
1986年,青海。黄河源头的藏民。
1986年,青海。姐妹。
1986年,青海。追狗的小孩。
1988年,山东。卖馍馍。
1989年,山东。等看新娘。
1993年,河南。洛阳郊区卖年画的集市。
王玉文
1979年,辽宁本溪。炼铁工人午餐。
1981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
1985年,辽宁铁岭。采石场采石现场。
2000年,辽宁阜新。道口。
2002年,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往坑下运送炸药。
2005年,辽宁阜新。即将废弃的新邱露天矿。
2009年,辽宁本溪。煤矿选煤厂。
2017年,辽宁本溪。本钢溪湖炼铁厂遗址。
2017年,辽宁本溪。本钢溪湖炼铁厂遗址。
2017年,山西太原。化肥厂遗迹。
展期:2017年12月28日至2018年1月28日
地点:北京中华世纪坛摄影展览馆
阅 读 相 关
编辑:蒋得好
长按关注